關節脫臼的劇痛總讓人難以忍受,但一名1歲2個月大的李小妹,平常沒有關節疼痛的問題,能正常翻身爬行,直到學走路時出現明顯跛行和長短腳現象,就醫才發現是「新生兒髖關節脫臼」,卻因發現的晚,錯失黃金治療時間,無法進行物理性矯正,需接受復位手術的治療,且術後仍需籠罩在髖關節發育不良等後遺症陰影中。

新生兒髖關節脫臼把握6個月黃金矯正期

小兒骨科醫學會理事長暨大甲光田小兒骨科醫師鄭本岡表示,在台灣,大約每1萬名新生兒就有15名有髖關節脫臼的問題,胎兒因子宮內空間緊迫或羊水少,在子宮內受到壓迫,或是孕婦進行臀位產時,過程中拉扯到腿及髖部,都可能造成寶寶髖關節脫臼。而女嬰因女性荷爾蒙的關係,骨關節更柔軟,脫臼機率又比男嬰高。

大部分的新生兒髖關節脫臼,在出生2至3個月時就可經物理檢查和超音波診斷出來,若能在出生後6個月內發現,通常只要穿著背帶2至3個月矯正就可以痊癒。

翻身爬行不受限!難察幼兒髖關節脫臼

不過,因為患病的寶寶平常仍可正常翻身爬行、站立,不會感覺疼痛,較不易發現異常,延遲診斷的機率很高,通常是在1歲學走路時,因蹣跚跛行的步態和長短腳現象,才被家長帶著就醫而確診。

閱讀更多鄭本岡資訊

髖關節脫臼≠痛幼兒延遲診斷率高

【華人健康網記者黃曼瑩/台北報導】頭皮嚴重脫皮、掉屑、紅腫,小心是頭皮乾癬在發怒!頭皮乾癬是乾癬患者最容易首次發病的部位,國外研究顯示,頭皮乾癬的病灶「治療速度慢」、「成效差」正也是全球乾癬患者最困擾的兩大因素。

乾癬的治療會依據嚴重度不同,而提供不同的治療方針

台大醫院皮膚部蔡呈芳醫師表示,國內乾癬患者最常遇到的治療困境,除了「治療速度慢」、「成效差」之外,還包括因健保給付條件限制,在使用生物製劑2年後就必須停藥。而臨床上乾癬的治療會依據嚴重度而提供不同的治療方針,包含:外用藥膏、口服藥、照光、生物製劑等。頭皮乾癬之所以難以治療,是因受到頭髮阻隔,不論擦藥或照光改善的效果都十分有限,因此成為患者治療的最大難關。

隨著治療方式的發展,生物製劑已被認為是在一線就能使用的治療方式,建議患者仍因積極面對,追求更高標準的治療成效。提醒患者,乾癬的終極治療目標應放眼於早期、持續治療,以獲得更好的生活品質。

【延伸閱讀】

  • 空污來襲,別讓「鐵肺」報廢!10大植物淨化空氣、甩開過敏 ?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shaysaptt 的頭像
    shaysaptt

    shaysaptt的部落格

    shaysapt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